close
大蝗蟲被捕-----逃了兩次                                       歡迎光臨   您是第Web Counter位訪客

 台灣大蝗 Chondracris rosea


 

 

 聽覺很發達.

 


 直翅網目

 

 

 各腳脛節紅色‧後足脛節向後帶有二排銳刺.捕捉時會利用此處做為攻擊武器.徒手捕捉時要小心這點!

 

 

 胸部背板

 

終於拍到額頭的中單眼了.單眼的數量為3個.但是同是直翅目的螽蟖科則往往消失.觸角為鞭狀.

 


 複眼前端還有一對單眼.單眼的功能大多作為感受光線辨別明暗.近視物體.輔助複眼之用.無法調節光線.


《蝗蟲》俗稱蚱蜢或《草螟仔》,身體顏色不是綠色就是褐色系,牠的後腿比螽斯粗壯,觸角比較短,不像螽斯觸角超過身體長度,是植食性昆蟲‧

台灣大蝗:台灣體型最大的蝗蟲‧體色綠色‧各腳脛節紅色‧

參考資料

蝗災  幾千年來,蝗蟲是農作物的頭等害蟲。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我國隴海一帶發生蝗災,“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枕道。”明崇禎13年(公元1640年),洛陽發生蝗災,“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父子兄弟夫婦相食,死屍載道。”1889年,紅海上空出現蝗群,約有蝗蟲2 500億只,質量約5.5×105 t,蝗群飛過時聲振數里,遮天蔽日,太陽也為之黯然失色。1979年美國密蘇里河西部14個州的農田和牧場,都被蝗蟲覆蓋,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慘重。

蝗災常常與旱災相伴隨,即所謂的“旱極而蝗”。雌蝗產卵時能夠分泌集群外激素,引誘其他的雌蝗前來聚集產卵。而從卵中孵出的跳蝻,為了獲得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高溫,經常擠到一起。集群和遷飛是蝗蟲大面積成災的原因。蝗蟲遷飛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雌性個體的卵巢沒有成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遷飛才能發育完全。雄蟲雖然已發育成熟,但是跟隨雌蟲遷飛。等到雌蝗卵巢成熟才降落下來,交配產卵。由於蝗群中的蝗蟲數量多、食量大,因此所到之處,綠色植物被大量吃掉,轉眼便成不毛之地。

蝗蟲的飼養  取飛蝗所產的新鮮卵塊,用毛筆輕輕刷去泥土和雜物,放在直徑9~12 cm的帶蓋玻璃培養皿中培養。玻璃皿內事先襯好清潔的濾紙,在濾紙上點滴蒸餾水,以濾紙濕透為宜,蓋好玻璃皿蓋,放入30 ℃溫箱內。蝗卵吸水脹大,隱約可見蝗卵內的眼點。當蝗卵內小跳蝻輕輕蠕動有出殼之勢時,將培養皿取出,觀察跳蝻出卵殼的情況。等到跳蝻全身硬化帶黑之后,將它移入養蟲籠中。

養蟲籠可以採用30 cm×30 cm×60 cm的長方形鐵紗木籠,木籠下方是可以抽動的抽屜,抽屜內襯以馬口鐵皮,抽屜上蓋著上有5個直徑為10 cm的圓孔的木板。在蝗蟲產卵期間,圓孔內放置裝滿土壤的玻璃罐,可以供雌蝗產卵用。

一般在一個養蟲籠中放入50~100個跳蝻,溫度以30~35 ℃為宜,每日光照16 h。準備清水和玉米、小麥等新鮮飼料供跳蝻食用,飼料要勤換勤添,每日3~4次。籠內插入一些枯樹枝條,供跳蝻攀躍和幫助蛻皮用。

在跳蝻五齡后期將羽化時,適當減少籠內跳蝻數目,並且多插樹枝,多添新鮮飼料,為跳蝻羽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跳蝻羽化時倒掛在樹枝上,剛蛻出殼的成蟲身體較嫩,四翅下垂,等蝗蟲身體顏色轉黑后,成對放入養蟲籠中,每籠以5~10對比較合適。

如果飼養得當,環境條件較好,飛蝗在羽化后7~10 d開始交配,交配后7~10 d開始產卵。供雌蝗產卵用的土壤要預先高溫殺蟲滅菌,並且將土壤壓實,如果土壤太松,產出的卵塊就會不成形。

卵塊先在20~30 ℃室溫下放置1星期,然后移入5~10 ℃冰箱內保存。

蝗蟲的呼吸系統  蝗蟲用氣管系統進行呼吸。氣管是體壁內陷形成的彈性管狀構造,管壁上有幾丁質的螺旋絲,可以支持氣管,以利於氣體流通。蝗蟲的身體兩側有兩條縱行的氣管主幹,兩條主幹間有橫氣管互相連接,並且由主幹分出許多分支,越分越細,最后分成許多微小的盲管狀微氣管。微氣管一般分布在組織與細胞間,不穿入細胞內。氣管主幹在身體兩側有與外側相通的開口──氣門,它是氣管形成時留下的陷口。每個氣門都有啟閉裝置,稱為氣門片,閉合時可以防止水分蒸發和外物侵入。有些部位的氣管局部膨大成為囊狀的氣囊,它比氣管薄而且柔軟,沒有螺旋絲,所以很容易由於氣管內的氣壓減低或血液的壓力而被壓縮。氣囊的舒張和收縮有利於氣管內空氣的進出。蝗蟲氣囊的這個作用很像家鴿的氣囊。此外,氣囊還有增加浮力以利於飛翔的作用。

節肢動物的體節  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一樣,都具有體節。但是環節動物一般是同律分節,而節肢動物是異律分節,即身體后端的體節和前端的體節,在形狀和功能上均有不同。節肢動物身體的分部非常顯著,一般可分為頭、胸和腹三部分(如昆蟲);少數分為頭和軀干兩部分(如蜈蚣);或分為頭胸和腹兩部分(如蝦)。同一部分的體節常愈合。有時外表的分節現象消失,如昆蟲的頭部,蟹和蝦的頭胸部,一般蜘蛛的頭胸部和腹部。因此,在高度異律分節的情況下,必須根據它們的附肢甚至胚胎發育的情況才能分析出身體各部分原有的節數。節肢動物身體明顯地分成若干部分,這樣可以使身體各部分有進一步的分工。如昆蟲的頭部是感覺、攝食的中心,胸部是運動的中心。這樣,節肢動物就大大加強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節肢動物的外骨骼  節肢動物的外骨骼,最外一層是很薄的蠟質層,可以防止外面的水分滲入或內部的水分蒸發。蠟質層下是幾丁質層,幾丁質是復雜的含氮多糖類,分子式為(C32H54N4O21)n,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構成成分。幾丁質層又可分為外層和內層,外層較致密,常為蛋白質或鈣質所沉積,形成了堅厚的骨片;內層富有彈性。幾丁質層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細胞。表皮細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經硬化后,便不能繼續擴大,而使節肢動物體內組織器官的生長受到了限制。因此,節肢動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蛻皮時表皮細胞分泌一種酶,將幾丁質溶解,同時使蠟質層破裂,節肢動物幼體就可以從外骨骼中鑽出來,並且由表皮細胞重新分泌新的外骨骼。當新的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身體可以增大體積。所以,正在發育而迅速長大的節肢動物幼體,蛻皮次數比較多。發育到不再繼續長大時,蛻皮也就停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pl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